点击上方"道哥说车"关注
四环标志仍在闪耀,但工厂里内燃机的轰鸣比电动马达的蜂鸣更持久地回响。6 月 18 日,奥迪全球 CEO 高德诺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确认已推翻前任管理层所制定的计划,奥迪已经撤回原定于 2033 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,目前不再设定明确的终止时间表。
在战略收缩的声明背后,奥迪仍坚称"全电动化产品阵容是长期目标",看似矛盾的表述揭示了传统巨头在理想与现实间的艰难平衡。当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——比亚迪一季度净利润激增 400% 的同时,福特电动车单季亏损 8.49 亿美元,奥迪的"战略撤退"本质是对市场规律的臣服。
撤退的伏笔:市场与技术的双重绞杀
事实上,奥迪的转向早有预兆。2025 年初,取消"奇偶数命名体系"(奇数燃油车、偶数电动车)的产品标识调整,已是战略收缩的隐喻。更显著的信号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的关闭——这座 70 年历史、曾被视为奥迪电动化起点的工厂,因 Q8 e-tron 销量连续两年下滑(2024 年暴跌 27%)而黯然停产,成为电动化受阻的实体象征。
市场的残酷远超预期。2024 年,奥迪全球销量下滑 11.8%,纯电车型占比仅 9.81%,不仅落后于奔驰宝马,更首次被特斯拉超越。在德国取消电动车补贴后,本土市场销量骤降 33%;欧洲电动车市场 2024 年 8 月销量同比下滑 43.9%,创三年最低纪录。即便在中国这个新能源渗透率超 25% 的"拐点市场",奥迪 90% 销量仍依赖燃油车支撑。
技术短板更让电动化步履蹒跚。大众软件子公司 CARIAD 的研发延迟,导致奥迪 PPE 平台车型 Q6 e-tron 多次跳票,原定扛鼎电动化的 SSP 纯电平台被迫推迟至 2029 年落地。当中国车企凭借刀片电池(成本比三元锂低 20%)和 IGBT 芯片自供率 90% 的优势攻城略地时,奥迪仍困在"油改电"的过渡期。硬件易改,软件难铸的困境,成为传统巨头集体遭遇的阿喀琉斯之踵。
务实棋局:插混与燃油的战术复兴
面对现实,奥迪的新战略图景清晰浮现——用"可充电的燃油心脏"延续市场生命线。2025 年将推出的 10 款插混车型中,A6、Q5 等主力车型将配备纯电续航 80 公里的混动系统,既满足排放法规,又保留用户选择权。这种过渡策略在欧盟碳排放新规(2026 年执行更严苛的 Euro 6e-bis 测试标准)下尤显重要,为此,奥迪甚至将 A3 插混版电池容量从 13 千瓦时提升至 19.7 千瓦时,纯电续航增至 143 公里。
更精妙的是内燃机的"技术镀金"。借 2026 年进军 F1 赛事之机,奥迪将把赛事要求的 100% 合成燃料技术移植至 RS 高性能车。想象下一代 RS6 插混版:500 马力动力 +F1 同源合成燃料,既可宣称"碳中和燃油驱动",又能留住痴迷声浪的性能车迷。当对手在电动参数上内卷时,奥迪用赛道技术为燃油车贴上高科技标签,其商业逻辑神似当年保时捷用勒芒赛车背书混动技术。
平台战略的灵活性更暗藏玄机。主导开发的 SSP 平台从纯电转向油电兼容设计,表面续命燃油车,实则保留技术路径切换的后手。一旦固态电池量产延期(预计 2028 年)或市场突变,可随时回调燃油产能。这种"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"的思维,与丰田构建混动、氢能、纯电三维路线的策略异曲同工——三台混动车减排效果相当于一台纯电车,成本却更低。
双轨战略:全球收缩与中国突进
面对全球市场格局,奥迪展现"全球保守、中国激进"的裂变姿态。在欧美市场推迟电动化拐点的同时,长春工厂的 PPE 平台首款车 Q6L e-tron 却加速落地:轴距加长 105mm、电池扩容至 107kWh、续航超 700 公里,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。更激进的举措是与上汽联合打造新豪华电动品牌" AUDI ",其首款概念车搭载 800V 高压架构,充电 10 分钟续航增加 370 公里,将于 2025 年量产交付。
技术合作同样呈现"中国优先"特征。奥迪选择华为作为智驾系统合作伙伴,本土化研发团队实现"白天上海讨论问题,晚上德国反馈方案"的高效协同,使产品开发周期缩短 30%。这种超常规速度背后,是中国市场对奥迪的残酷倒逼—— 2024 年一汽奥迪 61.1 万辆销量中,国产燃油车占比高达 90%,电动化进程已落后于本土新势力。
行业觉醒:电动化的非理性狂热退潮
事实上,奥迪并非唯一调整电动化步伐的传统车企。奔驰将 2030 年纯电目标从 100% 下调至 50%,并保留 AMG 燃油性能车血脉;宝马强化混动车型布局,同时为 X5 延续 3.0T 六缸选项;福特因电动车业务季度亏损 8.49 亿美元转向混动技术,传统车企的电动化战线正经历一场集体回调。
宝马 CEO 齐普策的宣言道破天机:"全面电动化不现实且危险"——当全球 8000 万新车销量中纯电占比仍微不足道时,强行淘汰燃油车无异于商业自杀。
财务现实的拷问更为严苛。同样一款车,电动版本成本激增超一倍,在充电基建未普及地区注定是少数人的玩具。奥迪放弃大众 ID.2 这类廉价电动小车,集中资源攻坚高利润的 A6、Q7 电动版;丰田一面用 bz4x 试水纯电,一面靠混动车型持续输血,皆是成本收益测算后的生存法则。毕竟当福特电动车单季亏损 8.49 亿美元时,没有企业愿当慈善家。
更深层的是对技术伦理的修正。宝马高管曾直言电池生产的高碳排被忽略,而奥迪通过合成燃料技术证明:减排未必等于电动化。这种全生命周期减碳思维,打破了"电动即环保"的简化逻辑,在碳中和目标的复杂性中还原了技术多元性的价值。
当特斯拉与新势力高歌猛进时,传统巨头选择在产能、成本与消费习惯的迷宫中迂回前进。奥迪的"战略撤退"撕开行业真相:全球市场分化迫使车企采取"混合动力过渡"策略,欧洲混动车型以 35.5% 份额压制纯电的 15.2%,中东、东南亚仍被燃油车统治。
未来十年,随着电池成本的降低、全球充电桩网络的完善,电动化仍是不可逆的浪潮。但在此过程中,奥迪的"全球保守、中国激进"双轨战略,将与比亚迪们的"技术突围"共同重塑产业秩序——毕竟这场电动化马拉松的赢家,从不是跑得最快的选手,而是最懂调整呼吸节奏的智者。
扫描上方二维码登陆财圈社「汽车质量」小程序,30 秒完成投诉全流程,你的每一条反馈都将直通车企、监管部门和千万车主圈。或者关注《道哥说车》《财圈社》公众号,点击下方导航条"汽车质量",进行投诉,我们将帮助你维护正当权益。
END
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」
「 图片 | 来自网络 」
股票市场杠杆,配资网站免费,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