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0年,湖南乡下,一场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的婚礼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。而几十年后,历史的车轮已然碾过无数山河,可一个伟人的真心归属却依旧留在人间的爱恨离愁间。毛主席一生走南闯北,带领中国走向新生,但讲起自己人生第一次婚姻时,却只用了12个字:“我从未同她生活过,后来也没有。”在那个讲究“家长作主”的年代,他为何甘愿与第一任妻子形同陌路?而命运又为何让这些本该简简单单寻常老百姓的悲欢,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重要注脚?故事的背后,远不仅仅是个人恩怨那么简单。
一个是被包办婚姻套牢,却始终未曾得到过丈夫一句承认的“毛家长媳”罗一秀;一个是思想觉醒、坚持自由恋爱的毛泽东。两人天差地别的世界观碰撞,一边是传统礼教的铁索,一边是追求新生活的反叛之心。毛主席坚决不认这门婚,“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”,话掷地有声。而在女方这一头,罗一秀的苦楚到底有多深?是逆来顺受还是默默忍耐?隔着百年的尘烟,夫妻两个的心思谁又说得清?大家猜猜看,这场“拉锯战”最后谁赢了?故事绝非止于一纸亲事,而是在中国旧社会的大背景下,你方唱罢我登场,正反两方的思想撕扯才是关键。
揭开过往的历史,其实罗一秀并非没有文化。出身富农,读过几本书,识字懂事,操持家务一把好手。嫁进毛家后,勤劳孝顺,公婆有口皆碑。这怎么看都是封建社会“好儿媳”的典范。而毛主席呢?少年毛泽东热血方刚,对封建礼教嗤之以鼻。十四岁新郎,婚礼当天心如止水。面对新婚妻子,他更多的是疏离与无奈;而对于父母的安排,他选择了沉默忍受。此后的三年,新婚夫妻实际“同床异梦”,一个视对方为大姐,一个苦守旧规尽职尽责。毛主席心里清楚:嫁给罗一秀的不是爱情,而是时代的枷锁。农村亲友们看在眼里只觉得无奈——“这娃子咋这么犟,不懂做人?”但谁能想到,这个看似冷漠的少年,将来会在中国掀起思想的巨浪。
罗一秀过门三年,终于在一次疾病中撒手人寰。痢疾这种旧时农家如影相随的小病,在那个药石无医的年月,足以致命。一场葬礼了结了她短暂的人生,也似乎给了毛主席和旧家庭一个“体面”的收场。家族仿佛恢复了如常,父母补一句“旧社会规矩”便算交代,邻里也只留一句“命苦的好姑娘”。然而真正平静了吗?罗一秀的堂弟罗石泉,后来成为革命队伍的一员,身世困顿,一度还要靠毛主席 “雪中送炭”,才能维持温饱。留给罗家一族的,并不只是泪水,还有摆脱了关系后,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与白发。有人认为,一切都过去了;有人却说,时代的愤怒和个人的屈辱,都在这场葬礼里埋下了种子。
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尘埃落定,毛主席却用行动细细编织着一种从未断绝的情感纽带。罗石泉,那个被革命点燃理想火炬的少年,正因为有过罗一秀这段“姻亲”背景,才得到了毛主席格外的关照。1950年,毛岸英回乡,毛主席专门写信叮嘱:“你在韶山还有个舅舅,要记得去看。”这一笔,是血浓于水的家族感情,也是大时代下小人物命运的投影。可讽刺的是,罗石泉家境困苦到一穷二白,毛岸英好心想把他儿子带去北京谋生,罗石泉却说:“有田,还能吃饱,不能给国家和主席添麻烦。”血亲的温情在历史的大潮里摇摇欲坠,革命英雄最终变回了农村老汉。毛主席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个人情感,终于在历史的对撞中彻底激化——既无力回天,也无以释怀。
表面看来,历史似乎又恢复了平静。罗石泉就这样守着田地,终其一生没踏进革命组织。但现实哪有那么简单?随着时间推移,社会急剧变化。曾经同毛主席共患难的“亲人”,最后只剩下贫穷和孤独。政策调整、家庭变迁、乡村冷暖,人生起落全写在老人的皱纹中。与此同时,毛主席自己也没能走出一份私人悲苦。最爱的杨开慧,为革命牺牲,留下了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。几代人价值观的鸿沟,至死都没能弥合:老一辈认为女人要“嫁鸡随鸡”,年轻人却希望“自主择偶”。对家庭、爱情、事业的分裂和拉扯愈发加深。怎么看都是谁也没“赢”。
有时候,旧社会讲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”,说得头头是道,仿佛人一生就该按家长剧本上台表演。其实认真想想,这种“包办婚姻”,就是把姑娘小伙子当个棋子,走不掉也挪不开。那些夸老一套是“稳定社会根基”的人,大概没见过罗一秀一辈子的心酸吧?说到毛主席追求自由爱情,那拧劲儿是挺让人敬佩,可谁管得了自己小时候被“许配”了婚?一边说为“家族兴旺”,一边结了个没人乐意的婚,让人哭笑不得。你看,社会说要进步,可历史包袱从没想卸下来,硬要扛也压得人喘不过气。正视矛盾,才能破茧。假如历史真如有人说的那么美好,把人关得死死的,最后能剩下几个幸福?大家心里都有数。
“包办婚姻真有那么‘稳定'吗?要是当年你是毛主席,是会顺从家里娶‘好儿媳',还是宁肯一辈子单着彻底反抗?”有人说传统婚姻保障家庭利益,家家小日子和和美美;但有人觉得,像罗一秀一样郁郁而终,人生注定没了希望。你站哪边?包办的“安心”,真就换得来一生的快乐?欢迎留言,谈谈你眼中婚姻到底该由谁做主——父母、个人,还是时代?
股票市场杠杆,配资网站免费,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